《行政许可法》促进了政府行政理念的更新/卞军民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3:50:00   浏览:93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行政许可法》促进了政府行政理念的更新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8月27日通过了《行政许可法》,这标志着我国各级政府执政为民,再造有限、透明、服务政府和强化行政审批监督的理念在法律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一、《行政许可法》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思想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主体的回归,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第一次能够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由于政府的执政理念没有转变,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时,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还要经常性地受到政府的干预。种类繁多的行政许可捆住了市场主体的手脚,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公民虽然拥有市场主体的身份,却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市场主体应有的权利。一些基本的经济活动必须经过几个甚至几十个政府部门的批准,在一个又一个行政审批的环节中,市场主体的权利被消解掉了。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有限政府的观念。它第一次将那些市场主体做得了而且做得好的事项完全交给了市场主体,大大缩小了政府审批的范围,从根本上实现了还权于民。因此,《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是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权利的一次大解放。《行政许可法》从限制政府的许可权力,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基本权利两方面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
《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平等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行政审批标准的全国统一,为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行政审批中出现与民争利现象,《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审批服务的具体规则,对那些朝令夕改的审批行为,法律还特别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补偿机制,这一点对遏制市场经秩序管理混乱现象,保护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为贯彻执政为民的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行政许可法》在严格程序中也彰显了执法为民的思想。在总共8章83条的法律中,有29条是关于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的规定,占条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其涉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期限、听证、变更、延续、特别程序等行政许可实施的方方面面。严密、细致的程序规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体现了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精神。有关程序的每一个条款中,无不体现了便民原则:省级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将几个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一个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涉及机关内部几道环节的,应当“一个窗口”对外;依法需要几个部门几道许可的,可以由一个部门牵头征求其他部门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实行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尽量减少“多头审批”;行政机关应当将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条件、数量、程序、期限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在办公场所公示,以防止“暗箱操作”;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方式提出,也可委托代理人提出,不必都亲自到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决定尽量做到当场受理、当场决定,不能当场决定的,要出具受理凭证,并最迟在30日内作出决定。行政许可法在程序方面的规定不仅严格,而且细致,极具可操作性。如规定行政机关的受理决定要加盖公章并注明日期,以便有据可查;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以免当事人多跑路;不予受理的行政许可要书面答复等等。
二、《行政许可法》再造有限、透明、服务政府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启动,到《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我国政府的管理理念、工作思路、施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跑”审批将一去不复返,曾经高高在上的政府将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与公民对话。从“行政审批”到“行政许可”,一词之差,却反映了政府在管理理念上的变化和突破,意味着政府正从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透明政府和服务政府转变。
有限政府。《行政许可法》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严格限制在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以上,剥夺了部门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设定权,有力地遏制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这一规定意味着,今后只有法律、法规有权设定行政许可,其他任何形式的红头文件都不得染指许可,否则均属无效。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和控制行政许可的种类和数量,《行政许可法》还通过划定许可范围,列出许可项目等方式规范立法机关的设定行为,强调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均不得设定许可。即使已经设立定的行政许可,也不宜长期存在,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机关必须适时进行许可评估,及时修改和废止已经设定的行政许可。当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否则应停止实施。这些规定对于保障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实施必要的行政管理,遏制各级行政机关滥设行政许可具有重要意义。
透明政府。随着政务公开的蔚然成风,建立透明政府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没有制度和保障的前提下,公开显得相对乏力。《行政许可法》明确要求,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原则。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等必须公开,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许可的依据,而且申请人有权要求行政机关提供相关的资料。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要将有关决定和申请人的资料予以公开,允许公众查阅。由此可以看出,公开透明的行政许可不仅是人们的普遍诉求,也是治愈行政腐败顽疾的“特效药”。有了法律保障和透明行政许可将给所有申请人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对那些长期笼罩在神秘政府阴影下行政使特权的许可机关和公务员来说,新的许可制度无疑是一束耀眼的强光,让所有腐败没有藏身之处。
服务政府。浏览《行政许可法》条文,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公平、公正的原则: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符合条件、标准的,应根据受理先后顺序作出决定;受理行政许可应在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这些人性化的规定,都将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树立良好形象,更好地服务百姓。针对目前办理行政许可环节过多、手续繁琐、时限过长等问题,《行政许可法》规定:经批准,一个行政机关可以行使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一个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依法需要几个部门办理几道行政许可的,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其他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实行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申请行政许可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等方式提出,申请人不必事事都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申请;行政机关要在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方便老百姓申请行政许可,并应当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提高办事效率;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齐全,不需要对行政许可申请作实质性审查、核实的,行政机关原则上应当当场作出决定;除当场作出决定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原则上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对涉及申请人与第三人重大利益的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听证的权利。这些制度将大大简化行政许可程序,减少许可环节,方便老百姓申请和获得行政许可。其精神实质就是将行政许可由政府的权力转变为义务,从过去老百姓求政府办事转变为政府必须为老百姓服务。
三、《行政许可法》重审批更要重监管
实践中,行政机关重许可、轻监管或者只许可、不监管的现象比较普遍;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往往只有权力、没有责任。为了解决重许可、轻监管或者只许可、不监管的问题,《行政许可法》通过把对行政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作为行政许可权的必要延伸,设专章规定了对从事需要行政许可的活动的严格监督检查,把事前行政审批与事后严格监管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变管理方式。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的监管责任作了多项具体的规定。如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行政机关应当创造条件,实现与被许可人、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计算机档案系统互联,核查被许可人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行政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验等等。
《行政许可法》还明确规定,把行政许可权行政许可的实施权,延伸到对被许可人活动的监督的环节,即“谁审批谁监督”。同时,对监督行为本身也做了非常明确的规范。
第一,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权的机关对被许可人必须进行监督,但是这种监督原则上以书面监督为主,即我们的监督检查一方面要督促它,另一方面又不能扰民。
第二,对一些需要实地检查的,行政机关在行使权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与老百姓发生冲突。
第三,允许老百姓举报和被许可人举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允许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被许可人的活动投诉举报,这是充分利用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来强化行政许可监督的重要方式,无论是那种方式,行政机关都不得干扰影响被许可人,都不允许吃、拿、卡、要。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该许可的不许可、不该许可的乱许可等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同时,规定了实施行政许可原则上不准收费,实施行政许可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从而确保了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从制度上防止利用行政许可“寻租”。
总之,《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进程,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保证行政许可法全面、正确地实施,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建设法制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准确理解、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卞军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国家体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山峰管理工作请示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国家体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山峰管理工作请示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体委、总参谋部、外交部、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山峰管理工作的请示》,已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山峰管理工作的请示
经国务院批准,自一九七九年以来,我国陆续对外开放了部分山峰,已接待来华进行登山、旅游活动的外国团队近四百起。部分山峰的对外开放,结束了我国登山运动的闭塞状态,加强了我国登山界与国际登山界的联系和登山技术交流,促进了我国登山运动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
在接待来华登山团队的工作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把开放山峰的管理工作纳入纯商业性经营的倾向,以致在管理体制、对外联络、新山开放、服务标准等方面存在着某些混乱现象,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山峰特别是边疆地区高大山峰的开放及管理,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为此,各地除继续执行国务院批准的(79)体军字108号文国家体委、旅游总局《关于开放山区、开展国际登山活动的请示》(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日)的有关规定外,还应
遵守以下规定:
一、对外开放新的山峰,须结合考虑山峰所在市、县的开放,经有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大军区同意并上报国家体委,由国家体委商总参谋部、外交部、国家旅游局审定后,对外宣布。未经上述中央主管部门批准,各地不得自行宣布对外开放新的山峰。
二、今后来华的外国团队,凡属进行登山探险、攀岩等体育运动范围内活动的,其申请的受理、计划的安排、协议的签订、邀请函电或签证函电的签发,皆由国家体委(对外用中国登山协会名义)归口,统一办理。属于开展山间旅游活动的,由国家旅游局统一安排。
三、对外开放山峰的城市旅游服务收费标准,由国家体委根据国家政策商国家旅游局、国家物价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确定,统一执行。未经许可,各地不得自行定价调价。开放山峰的收入,主要应用于发展我国的登山运动事业,并从管理体制上给予保证,以避免把开放山峰搞成纯商业性
经营。
四、外国来华进行登山探险、攀岩活动和参加竞赛的团队(包括来华进行山间旅游的团队),如附有科学考察任务,接待单位对其考察科目和地区范围须在申请登山许可的同时,报国家体委商中国科学院、总参谋部审批。中国科学院视情况可直接派人或委托相应部门派人前往山区,对
外国团队实行监督,要严格执行(79)体军字108号文件及有关附件的各项规定。(注:(79)体军字108号文件的有关附件,即《外国登山团体来华登山的规定(试行)》和《对外国登山团体来华登山收取费用的办法(试行)已经失效,现在执行的是一九八一年一月十四日国家
体委发布的《外国登山或登山旅游团体来华登山的规定》和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外国登山或登山旅游团体来华收费的办法》。)
根据上述精神,国家体委将同总参谋部、外交部、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对已开放山峰的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清理。对未经批准而对外开放的山峰,将区别情况作出处理。
以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CIRCULAR JOINTLY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FOR TRANSMITTINGTHE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SUBMITTED BY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SPORTS COMMISSION AND OTHE
R DEPARTMENTS CONCERNING THE STRENGTHENING OFADMINISTRATI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JOINTLY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FOR TRANSMITTING
THE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SUBMITTED BY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AND OTHER DEPARTMENTS CONCERN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ADMINISTRATION OF MOUNTAINS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September 19, 1987)
The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Concern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Administration of Mountains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is submitted
by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General Staff of PLA,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and is
hereby transmitted to you for implementation.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CONCERN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ADMINISTRATION OF
MOUNTAINS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Since 1979, China has, upon approval by the State Council, gradually
opened some mountains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has received nearly 400
groups and teams of foreigners who have been to China for mountaineering
or tourist activities. The opening of some mountains has put an end to the
state of estrangement in China's mountaineering, strengthened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untaineering circles,
intensified the exchange of mountaineering technique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untaineering undertakings and tourist industry.
However, in the work of various localities to receive foreign
mountaineering groups and teams coming to China, there exists in varying
degrees the tendency of treat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open mountains as a
purely commercial operation, which has resulted in confusions in such
aspects as management system, liais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opening of
more mountains and service standards. All these problems call for
immediate solution.
The open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s mountains, especially of those
high mountains situated in the border regions, involve the various aspects
of political,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affairs and require strengthened,
centralized leadership. The various localities,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continuing to implement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Concerning the Opening of Mountains for International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which has submitted by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and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on
September 20, 1979 and which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shall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provisions:

1. The opening of any more mountain to the outside world shall be
considered along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city or county where the mountain
is located, and shall,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rovince or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Military Region concerned, be
reported to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which shall
announce it to the outside world afte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fter
consultation with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General Staff of PLA,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the absence of the approval by the aforesaid competent central
authorities, no locality may make unauthorized announcement of the opening
of any more mountain.

2. From now on, with respect to foreign groups and teams coming to China
for such activities as mountaineering, exploration or rock climbing which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the acceptance of
their applications, the arrangement of their plans and itineraries, the
signing of agreements, the issuing of letters or telegrams of invitation
and the issuing of letters or telegrams on matters of visas shall all be
submitted for unified handling to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under the name of the Chinese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 For
tourist activities in the mountains, however,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unified arrangements.

3. The standards of tourist service charges for cities where the open
mountains are located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tinent State policies and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ommodity Prices and other departments concerned and
shall be implemented in a unified way. Without permission, no localities
may undertake unauthorized pricing or make unauthorized price
readjustments. The revenue derived from the open mountains shall mainly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untaineering undertakings.
Guarantees shall be made in respect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to avoid
turning the opening of mountains into utterly commercialized operations.

4. If foreign groups and teams coming to China for mountaineering,
exploration, rock climbing or competition (including those coming to China
for tourist purposes in the mountains) are also entrusted with tasks of
scientific survey, the host units shall, while applying for the
mountaineering permit, simultaneously submit the subject(s) of the survey
and the limits of areas in which to conduct the survey to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General Staff of PLA.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y, depending
on the circumstances, directly send their own personnel or entrust a
proper department to send personnel to the mountain areas to exercise
supervision over the foreign groups or teams. It is imperative to
implement strictly the various provisions of the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Concerning the Opening of Mountains for International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submitted by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and the National Tourism Association on September 20, 1979 and of its
annexes (1).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fore-stated principles, conduct a general examination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mountains already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General Staff of PLA,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es involving mountains that have been
opened to the outside world without permission shall be dealt wi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respective circumstances.
If nothing is inappropriate, it is requested that the above be approved
and transmitted to the various localities for implementation.
Note:

[*1] The relevant annexes of the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Concerning the
Opening of Mountains for International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submitted
to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and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on September 20, 1979, i.e. the Provisions
Concerning Foreign Mountaineering Groups Coming to China for
Mountaineering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 and the Measures for Charging
Fees from Foreign Mountaineering Groups Coming to China for Mountaineering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 have become invalid. In effect now are the
Provisions Concerning Foreign Mountaineering Groups or Mountaineering and
Tourist Groups Coming to China for Mountaineering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on January 14, 1981 and the
Measures for Charging Fees from Foreign Mountaineering Groups or
Mountaineering and Tourist Groups Coming to China for Mountaineering,
promulgated by the Chinese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 on January 1, 1987 -
The Editor.



1987年9月19日

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源市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辽源市人民政府


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源市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源市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辽源市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监督管理,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提高政府性举借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按时还款,建设诚信政府,促进辽源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性债务是指市政府按照国家批准或政策性规定,为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支持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由政府举借、财政担保、转贷或承诺,到期由政府偿还本息或负有连带偿还责任的债务。
  第三条 政府性债务包括:
  (一)经批准由政府担保向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和联合国有关机构举借的政府主权外债;
  (二)政府转贷的国债资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三)国家政策规定由政府承诺承担连带责任的政策性贷款。
  除此以外政府不得为其他任何单位的借款提供担保。
  第四条 政府举借债务应遵循积极稳妥的方针,坚持慎重选项,量力而行,适度举债,严格管理的原则。鼓励支持创造条件争取引进国内外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条  政府性债务由市政府统一管理,成立“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作为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决策机构。市财政局是政府性债务资金的管理部门。市财政局、发改委、经委、审计局等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政府性债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审批

  第六条 政府性债务资金用于下列项目: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涉及重大财源性建设项目;
  (三)国家专项政策性贷款项目。
  第七条 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项目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借款人主体资格,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产品有较好的销路和市场前景;
  (二)项目单位资本实力强,有按期偿还借款的能力,企业信誉好,并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抵押、质押等担保;
  (三)项目管理者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单位财务制度完善,会计核算规范;
  (四)单位资产负债率合理,资金使用效率高,有足够现金流量,其他财务指标较好;
  (五)有足够的配套资金。
  第八条 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项目单位,分别向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等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项目申请书;
  (二)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备案资料;
  (三)项目负责人或经营者简历;
  (四)经营性项目的还款计划、来源和担保措施;
  (五)主管部门的意见或区政府意见和财政部门的承诺;
  (六)其他相关资料。
  民营企业或个人控股公司的主要股东、法定代表人、主要经营者需同时提供以个人及其财产共有人名下的资产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承诺书。
  第九条 市发改委以项目单位报送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申请和项目初始文件为原始依据,按照我市利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方针政策及产业发展方向等要求,审查项目的可行性和偿债能力,提出书面意见,报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
  第十条 市财政部门受理项目单位申请后,对下列事项进行全面审查:
  (一)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范围;
  (二)报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三)组织对项目的考察、论证和专家评审工作;
  (四)考核还款计划的可行性,落实还款资金来源;
  (五)对项目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
  (六)担保措施的可行性,担保单位的担保实力;
  (七)申请项目单位资信相关资料。
  对第八条第二款所涉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依据审查结果,对项目的转贷安排、债务落实、风险分析、配套资金落实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审核意见,报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
  第十二条 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召集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债务风险,并做出决策,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各职能部门根据申报的程序要履行相应的职责。

                  第三章 政府性债务资金的风险控制

  第十三条 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项目单位必须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控制减少风险,严格执行财会制度,坚持专款专用,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时还款。
  第十四条  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市财政部门向项目单位拨款时,按借款额的5%提取风险保证金,待项目单位全部偿还借款本息后,再返还保证金。
  第十五条  项目单位自筹解决配套资金的,市财政部门在拨款前,按应到位配套资金的20%留置配套资金保证金,经审核确认配套资金到位后,返还项目单位。
  第十六条 项目单位在项目建设中应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调查和检查,定期向市财政部门提供项目建设情况或经营状况。市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单位建设经营状况按进度予以拨款。
项目完工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办理竣工结算,编写竣工报告,送审计部门审计。
  第十七条  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向政府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作为借款抵押担保,不经政府性债务资金管理部门批准,不得用于其他贷款的抵押、担保,不得擅自处置。
  第十八条 设定担保的抵押、质押财产,不得转移、变卖,发生价值减少、毁损、灭失的,应及时以其它财产补足或提供新的担保。
由其他单位或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担保人发生重大变化,不能承担担保责任的,应提供新的担保。
  第十九条  项目单位申请破产前,必须优先全部偿还政府性债务,方可进入破产程序。
进行企业改制、分立、合并等重大变化前,必须明确债务责任并落实还款措施,经政府性债务资金管理部门同意,方可办理相关事宜。
  第二十条  建立财政还贷准备金制度。按当年可用财力3%-5%提取还贷准备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第二十一条 由市财政部门设立专管机构,委派人员加强对项目单位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项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定期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考核项目建设经营情况,分析风险状况;
  (三)按项目单位制定的还款计划,监督项目单位偿债情况;
  (四)监督抵押担保财产和担保单位的担保实力的变化情况;
  (五)对项目单位的组织结构、经营策略、投资的变化进行监督,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
  (六)对出现风险的项目,及时提出处理建议或措施;
  (七)对即将到期的借款,提前两个月通知项目单位;
  (八)对项目单位逾期不能偿还借款的,及时依法追偿;
  (九)办理涉及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二条  市审计部门按《审计法》规定,加强对政府性债务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审计监督,将审计情况及时向政府性债务资金管理部门反馈,并上报市政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项目单位弄虚作假,骗取政府性债务资金、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或拒绝财政、审计部门监督检查的,市财政部门停止拨付资金,因此造成的损失由项目单位自行承担。
  第二十四条 项目单位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期归还政府性债务的,由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或从抵押、质押财产拍卖、变卖的价款中优先受偿。
  第二十五条 项目单位经营状况恶化,发生重大变化,不能全部履行预期债务的,依法查封扣押项目单位资产。
  第二十六条 项目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擅自挪用政府性债务资金,挥霍浪费,故意不按期偿还债务,形成财政风险的,依法追究项目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经济责任。
  第二十七条 项目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骗取、套取、侵吞、侵占、挪用、隐瞒、隐匿、转移政府性债务资金和经营收入行为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民营企业或个人控股公司逾期不能全部偿还政府性债务资金的,以主要股东、法定代表人、主要经营者的个人及其财产共有人名下的资产进行清偿,直至全部清偿为止。
  第二十九条 各级审批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形成财政风险,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责任人党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负有监督职责的财政部门及其监督人员,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弄虚作假,故意隐瞒项目单位财务恶化情况,形成财政风险,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单位和个人相应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国家和省对政府债务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照国家和省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