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0:42:09   浏览:867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浙江省宁波市经济委员会


关于印发《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各县(市)、区经委(计经委),市属各控股(集团)公司:
  为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的指导,促进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开发水平和能力,我委商市有关部门制订了《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1、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宁波市经济委员会



二○○○年十月十九日







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2000年10月11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与规范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技术中心的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市委〔1999〕25号)精神,参照国家经贸委《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国经贸技术〔1998〕849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下简称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旨在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利用社会资源能力,推动企业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第三条技术中心是企业设立的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技术依托。
  第四条技术中心的任务是为本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工作目标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不以自身营利为目的,强调市场意识、整体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五条企业是技术中心建设的主体,其经费主要由企业提供。企业技术中心主要服务于本企业,同时可通过承担国家、地方和其它企业的研究项目,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技术活动,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研究开发水平。
  第六条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从产业和行业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有限目标,择优支持,重点提高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产生示范和导向作用,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
  第七条鼓励专业对口的独立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第二章企业技术中心的任务与职能
  第八条企业技术中心的任务与职能:
  1、参与制定和执行企业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规划和计划。
  2、超前研究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为本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
  3、组织和运用国内外的技术和智力资源,开展范围广泛、多种形式的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外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二次开发,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同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收集、分析与本企业相关的国内外技术和市场信息,研究行业发展动态,为产品和技术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5、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以各种形式为企业工作;组织科技人员培训,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6、开展技术经营和服务,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经济评估、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内外的推广应用,对企业内其它研究开发机构开发的工作进行指导并提供服务。
  第三章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程序
  第九条由市经委确定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建设发展规划,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技术中心认定工作。
  第十条申请认定市级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同行业中具有较显著的竞争优势,有较好的企业经营机制。
  2、企业领导重视技术中心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建立了总工程师(总设计师)技术负责制。
  3、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试制条件,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研究开发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4、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科技人员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
  5、初步建立了技术中心组织体系,能有效地开展研究开发工作,有明确的技术中心发展规划和目标,并积极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申请认定市级技术中心的企业需认真填报《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申请书》(一式四份),市属控股(集团)公司或县(市)、区经委(计经委)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择优向市经委申报。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申报企业及其技术开发机构进行评议,并下达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第十二条被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享受甬政发〔1998〕107号等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第四章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运行
  第十三条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应依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结合企业技术开发体系的建立,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
  第十四条鼓励技术中心财务实行独立核算,所需资金纳入企业年度预算。
  第十五条技术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企业主要领导任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开发课题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或项目经理负责制。课题负责人的产生,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等方式确定。课题组人员可根据需要来自不同部门,只要有利于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技术中心可与企业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人员相互流动。
  第十六条技术中心应设立由企业主要领导以及研究、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组成的技术委员会,负责研究开发方向、重点课题和经费预算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定年度计划,并对技术中心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
  第十七条技术中心可聘请企业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方向、重大技术问题及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咨询和评估。
  第十八条技术中心应建立合理的立项程序,项目选择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在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以及企业优势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立项的优先顺序和开发计划,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评估和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十九条技术中心与企业内其它研究机构在课题安排上应统筹考虑,长中短期课题合理布局。技术中心应逐步增加中长期研究开发课题的比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第二十条技术中心应建立开放式的运行模式,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高水平科技人才,注重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人才技术交流,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提高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一条技术中心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技术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开展工作,技术中心应与企业生产、营销、信息、规划、财务等部门紧密配合,在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 第五章技术中心的复审和评价
  第二十二条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对已认定的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复审,每年复审一次。
  第二十三条每年1月底前,技术中心应对上一年度工作进行总结,并认真填报《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技术中心的年度工作总结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经所在企业负责人签字后,由市属控股(集团)公司或县(市)、区经委(计经委)进行全面核查,于当年2月15日前报市经委。
  第二十四条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上报评价的技术中心进行审查,并依据《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
  第二十五条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第一次不合格者,暂停享受优惠政策,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取消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
  第二十六条申请认定和复审的技术中心建设企业若有弄虚作假行为,取消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并在两年内不予受理认定申请,同时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市经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
  一、指导思想
  1、力求简单、实用,反映技术中心的基本情况,可操作性强。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3、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为了增强不同行业技术中心的可比性,增设行业系数。
  4、评价技术中心与考核企业相结合。
  5、相对值与绝对值相结合。
  二、评价程序和方法
  1、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对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评价,每年评价一次。
  2、每年1月底前,技术中心应对上一年度工作进行总结,并认真填报《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技术中心的年度工作总结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一式四份)经所在企业负责人签字后,上报市属控股(集团)公司或县(市)、区经委(计经委)。
  3、市属控股(集团)公司或县(市)、区经委(计经委)对技术中心上报的年度工作总结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进行全面审核后,于2月15日前报市经委。
  4、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上报评价的技术中心进行审查,并进行评估:
  (1)计算分值。录入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分值。对评价指标中有"*"者,先乘以相应的行业系数,再与其它数据一起进行计算;
  (2)审核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审核、确认后,作为技术中心评价依据。
  5、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第一次不合格者,暂停享受优惠政策;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取消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资格。
  三、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三大类20项指标及突出成效组成。
  (一)体制与机制
  1、组织与管理;
  2、经费投入强度;
  3、人才激励机制;
  4、人才培训;
  5、国内外科技资源利用程度。
  (二)研究开发实力与能力;
  1、企业专职研究开发人员比重;
  2、技术中心中、高级人员比重;
  3、技术中心专家人数;
  4、研究开发、试验条件;
  5、技术中心市场分析能力;
  6、超前研究开发能力;
  7、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三)工作绩效
  1、完成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数;
  2、授权专利数;  
  3、新产品销售率;
  4、新产品利税率;
  5、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
  6、企业利税总额;
  7、企业销售额在全国同行业排序;
  8、企业利税额在全国同行业排序。
  四、指标解释
  1、技术开发体系:根据企业不同规模,应有不同层次的研究开发机构。特大型企业应有企业一级的技术中心(或中央研究院),分公司(或事业部)的研究所和厂(或车间)级开发机构。大型企业可只有两级研究机构,少数规模不大的中型企业也可只有一级开发机构。
  2、研究开发经费支出额: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的全部实际支出。包括劳务费、科研业务费、科研管理费、非基建投资购建的固定资产、科研基建支出以及其他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活动支出及归还贷款支出。
  3、职工年人均收入:按年末职工总人数计算,工资、政策补贴、福利、奖金等各项收入总和的平均数。
  4、技术中心高中级人才流入约等于流出:指流入与流出之差不超过2%。
  5、专职研究开发人员:指全时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非全时、兼职研究开发人员不计。
  6、企业专职研究开发人员比重:企业专职研究开发人员数与职工总数之比。
  7、高级职称:指高级工程师,正、副教授,正、副研究员等。
  8、中级职称:指工程师、讲师、助理研究员、技师等。
  9、专家:指国家、省部和地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享受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
  10、授权专利数:指已经获得专利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数。
  11、授权发明专利:指已经被授予专利权的发明。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不在统计之列。
  12、新产品:指下列两种类型的产品,一是全新产品,其用途、技术设计和材料三者都有显著变化的产品。二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性能得到提高或改进的产品。若产品的改变仅仅是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设计、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变化,属产品差异,不作为新产品统计。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自投产后统计三年,市级新产品统计两年,其他新产品统计一年。
  13、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报告期内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销售收入。
  14、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总收入×100%
  15、新产品实现利税:指本企业在报告年内新产品实现的利税总额,包括新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
  16、新产品利税率:新产品利税率=新产品利税利税总额×100% "新产品利税/利税总额"按如下方法计算: 设新产品利税为X,利税总额为Y:
  (1)当X>0时且Y>0时,该指标等于X/Y的实际数值;
  (2)当X>0时且Y≤0时,令X/Y=1;
  (3)当X≤0,令X/Y=0。
  17、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
  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本企业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全国同类产品销售收入×100% 主导产品:指企业中某一项销售额最高的产品。
  五、附则
  本体系由市经委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
  1、行业系数表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
  3、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申请书
  4、宁波市企业技术中心申请单位基本情况表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韶关市防御气象灾害规定

广东省韶关市人民政府


韶关市人民政府令第33号


《韶关市防御气象灾害规定》已经2007年4月13日韶关市人民政府第十二届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郑振涛





二○○七年四月二十日



韶关市防御气象灾害规定



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寒冷、雷雨大风、大雾、高温、道路结冰、森林火险、冰雹、灰霾、干旱、台风共十一类气象灾害。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抢险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防御气象灾害,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预警信号播发系统和防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警水平、播发质量和防御能力;

(二)通过各种形式,利用有效资源,宣传预警信号、防灾减灾知识;

(三)建立健全防御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各职能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相互协调配合,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抢险工作:

(一)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及时收集气象灾害实况,为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所需气象信息。

(二)市三防办公室负责组织防洪安全检查,制定防洪预案并监督实施,联络、协调有关部门抢险救灾,编制险情、灾情报告及抢险救灾情况报告。

(三)新闻媒体负责向公众及时传播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并宣传相应预警信号的含义和防御措施。

(四)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各学校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向学生宣传预警信号的含义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公安部门负责防灾指挥车辆、抢险车辆的优先快速通行和道路上车辆的安全,协助危房群众疏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110报警服务台接受受灾群众报警求助,并根据警情调派警力处置,向相关职能部门通报情况。

(六)交通部门负责维持城市公共交通和辖区内营运车辆避险工作;遭遇大灾时,负责调配营运车辆和组织、协调港口、营运船舶运送抢险救灾物资。交通公路管理部门负责抢修损毁公路。

(七)海事部门负责船舶避险及辖区水域搜救的协调和组织指挥工作。

(八)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负责高速公路公共交通和其他交通工具的避险工作。

(九)供电部门负责管辖区域内供电设备的安全供电,配备足够的供电应急抢修队伍和材料、物资,及时修复故障。

(十)供水部门负责供水值班调度和设备抢修,准备必要的供水抢修设备、材料,设置防洪挡水设施,做好低洼水厂防洪。

(十一)城管部门负责市政排水设施的防涝疏通、市政设施防风防暴雨检查,在危险路段挂出警戒标志并组织警戒,及时组织危险区域人员、物资的转移疏散。园林、路灯等管理部门负责辖区树木的防风修枝,扶正和清理影响交通的树木,及时通知供电部门切断电源,确保路灯及其设施的安全。

(十二) 水利部门应当根据《韶关市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水电站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对本部门管辖的水库、堤防、水闸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储备足够的水利工程抢险物料,出现险情时,及时组织水利工程抢险。

(十三)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四)建设部门负责掌握全市危旧直管公房信息,指导和监督落实建设工地、危旧直管公房防灾措施,并组织危旧直管公房倒塌房屋时人员、物资的转移和疏散。

(十五)卫生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灾害发生时突击救护和防病工作,组织医疗救护队,参与特大灾害发生时的医疗救护及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十六)农业部门负责部署和指导农业生产各项防御气象灾害工作,统计灾害损失情况,部署和组织农业生产自救。

(十七)林业部门负责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巡山护林和野外用火的监管工作,落实各项防范森林火灾措施。

(十八)民政部门负责开放、管理灾民临时安置点,对灾民进行安置,发放灾民生活必需品,做好其他救助工作。

(十九)经贸、工商、物价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市场管理,稳定物价,确保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第六条 预警信号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以下简称气象台)统一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预警信号或同类信息。

第七条 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12121气象专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媒体应当在收到气象台直接提供的预警信号后15分钟内向公众播发。

电视台播发橙色等级以上的预警信号时,应当播放预警信号的含义等相关信息。

第八条 暴雨预警信号分3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含义为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将可能持续。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及时通知易受暴雨影响的户外工作人员;

2、密切注意暴雨可能造成的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

(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过去的 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低洼、易受水浸地区注意做好防涝工作;

2、暂停受暴雨侵害的户外作业;

3、抢险、抢修队伍集中待命。

(三)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含义为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停课;

2、向公众开放临时避险场所;

3、做好低洼、易受浸地区人员、物资转移及防洪排涝工作;

4、动员并协助居住危险农居的农户和地质灾害重点户先到安全住户家中或临时避险场所避险;

5、随时准备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第九条 寒冷预警信号分3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寒冷黄色预警信号含义为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气温在24小时内急剧下降10℃以上,或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2℃以下。寒冷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公众注意添衣保暖;

2、对牲畜、家禽、水产和农作物等种养品种采取防寒措施。

(二)寒冷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5℃以下。寒冷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留意有关媒体报道的大风降温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2、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霜冻、结冰等寒害;

3、遵守寒冷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的有关规定。

(三)寒冷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为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0℃以下。寒冷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特别提示老弱病人注意添衣保暖;

2、对农业、水产业、畜牧业采取积极的防霜冻和冰冻措施,减少寒害损失;

3、遵守寒冷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4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含义为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做好防风、防雷电准备。

(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含义为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停止各类户外易燃、易爆危险作业;

2、提示公众不要在大树下、电线杆旁等地方停留,不要使用电话等通讯工具,以免遭受雷击。

(三)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公众切勿外出,确保留在最安全的地方;

2、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

3、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和碰撞;

4、遵守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的有关规定。

(四)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含义为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2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公众尽量停留在安全地方;

2、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准备随时参加抢险;

3、遵守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大雾预警信号分3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含义为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加强对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的巡逻;

2、提示驾驶人员小心驾驶。

(二)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公众浓雾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指导公众适当防护;

2、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高速公路、轮渡码头交通安全。

(三)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含义为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加强宣传浓雾影响人体健康等有关知识;

2、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受强浓雾影响地区的高速公路和其他道路交通安全;

3、对各类机动交通工具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安全。

第十二条 高温预警信号分3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含义为天气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达到35℃或已达到35℃以上。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公众(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作业;

2、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

(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天气炎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

2、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督促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提示公众(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要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含义为天气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39℃以上。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公众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并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2、特别注意防火,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

3、遵守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分3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含义为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做好高速公路的应对准备;

2、提示驾驶人员注意路况,安全行驶。

(二)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结冰。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行人出门注意防滑;

2、指挥和疏导行驶车辆;

3、提示驾驶人员采取防滑措施,听从指挥,慢速行驶。

(三)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含义为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有很大影响的道路结冰。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

2、必要时关闭结冰道路交通;

3、遵守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分3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含义为森林火险等级为三级。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火灾较易发生。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做好扑火救灾充分准备工作;

2、加强巡山护林和野外用火的监管工作;

3、提示进入林区注意防火,在林内或者林缘用火做好防范措施,勿留火种和乱丢烟头。

(二)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森林火险等级为四级。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快。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加大巡山护林力度,严格管制野外火源;

2、做好扑火救灾充分准备,进入防火临战状态;

3、在重点火险区设卡布点,禁止带火种进山;

4、停止一切炼山作业。

(三)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含义为森林火险等级为五级。极度危险,林内可燃物极易燃烧,森林火灾极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极快。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加强值班调度,密切注意林火信息动态;

2、进入紧急防火状态,森林消防队伍严阵以待;

3、发布戒严通告,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第十五条 冰雹预警信号分2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一)冰雹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冰雹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公众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雹和防雷电准备;

2、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

3、提示老人、小孩不要外出,将家禽、牲畜等赶到带有顶蓬的安全场所。

(二)冰雹红色预警信号含义为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冰雹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2、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第十六条 灰霾天气预警信号以黄色表示。含义为12小时内可能出现灰霾天气,或者已经出现灰霾天气且可能持续。灰霾天气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提示驾驶人员小心驾驶;

2、空气质量明显降低,提示居民适当防护。

第十七条 干旱预警信号分2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一)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干旱指数等级为三级,中度干旱,且干旱将持续。部分稻田不能保持水层;旱地作物出现枯萎;水库蓄水明显减少,少数水源紧缺地区出现用水紧张。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启动抗旱措施;

2、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二)干旱红色预警信号含义为干旱指数等级为四级以上(含四级),重度干旱,且干旱将持续。部分溪流、鱼塘干涸,中小水库水位接近死库容;大量稻田干裂,旱地作物枯死失收;城镇出现用水紧张。干旱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气象部门24小时待命,随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2、加强水资源调节力度,控制小水电站的发电用水,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3、农业部门应当根据旱情、农时,及时组织补种、改种。

第十八条 台风预警信号分5级,分别以白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含义为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台风白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收听、收看有关媒体的报道或者通过气象咨询电话等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了解热带气旋的最新情况,以决定或者修改有关计划。

(二)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含义为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做好防风、防雨准备;

2、加强值班管理;

3、提示停止高空、户外作业和露天集体活动,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物品。

(三)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含义为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进入防风状态,建议幼儿园、托儿所停课;

2、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撤离;

3、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落实应对措施;

4、遵守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的有关规定。

(四)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为12小时内可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进入紧急防风状态,建议中小学停课;

2、居民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3、停止室内大型集会,立即疏散人员;

4、遵守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的有关规定。

(五)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含义为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建议停课、停业(特殊行业除外);

2、提示公众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

3、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遵守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的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在防御气象灾害及抢险救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具体表彰奖励的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条 各部门、各单位不履行防御气象灾害及抢险救灾工作职责的,对部门、单位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在防御气象灾害及抢险救灾工作不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4年9月7日颁发的《韶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同时废止。


南京市政府批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南京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市政府批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南京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宁政发〔2006〕18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拟定的《南京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九日

南京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6年8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与规范本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促进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除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以实施职业资格或者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应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设立,应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求。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合格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第四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与公办职业培训机构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培训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依法管理全市民办职业培训工作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县(含具有县级管理权限的区,下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民办职业培训工作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

第二章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设立条件

第六条 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单位应具备法人资格,并拥有与其培训项目相适应的合法财产。

以个人名义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举办者、拟任法定代表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本市户籍。

联合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应签定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各方出资数额、方式和权利义务等。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第七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理事会或董事会由举办者或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理事会或董事会不少于5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人员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或校长担任。

第八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基本办学规模应不少于200人。其理论课教学场所应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属租赁的,租赁期不得少于3年,并在租赁期满前3个月向审批机关报送新的租赁协议,否则不得继续招生),具备安全教学设施。技能实习操作场所必须有充足的实习工位,实习设备应保证2—8人一台套,符合环保、安全和卫生相关安全规程。招收住宿生的,其住宿场所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第九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配备专职校长和专职教学管理人员。校长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三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有2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经历,熟悉国家职业培训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有2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财会人员资格证书。

第十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配备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每个培训专业(职业、工种)至少配备2名以上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具有与其教学岗位相应的上岗资格条件:

(一)初级技能培训理论课教师为高等职业院校以上学历、实习指导教师为高等职业院校以上学历及相当于中级工或中级职称以上资格;

(二)中级技能培训理论课教师为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指导教师为高级技工学校或高职院校以上学历及相当于高级工或中级职称以上资格;

(三)高级技能培训理论课教师为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指导教师为高级技工学校或高职院校以上学历及相当于技师、高级技师或高级职称以上资格。

第十一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具有与培训职业(工种)相对应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职业资格培训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自编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经过专家论证,并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固定资产应达到20至10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10至50万元以上。具体标准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不同职业(工种)设置要求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办学章程与发展规划、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及卫生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各项制度。

第三章 申办、变更与终止

第十四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由市、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和高淳县行政区域内要求申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可直接向该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发证和管理,并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其他区域内的申办工作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申办程序:

申办者应先到办学所在地的民政部门预审核定名称,并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批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外文名称应与中文名称一致。

申办者应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申报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申办报告(包括办学目的、可行性分析);

(二)单位申办应提供单位法人资格证明及复印件;公民个人申办应当提供申请人户籍证明、身份证及复印件,以及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证明;

(三)拟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章程、发展规划、各项管理制度,首届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册;

(四)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法定机构出具的用于办学的固定资产评估报告、注册资金验资报告、主要设施和设备清单及发票复印件;

(五)办学场所所有权证书复印件(属租赁的,应出具出租方所有权证书,并提供有效租赁合同);

(六)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七)与培训职业(工种)相对应的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
有关证照、证书、证件除了提交复印件供备案外,申办者还须提供相应原件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对。

第十六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章程应规定下列主要事项:

(一)机构的名称、地址;

(二)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等;

(三)机构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

(四)理事会或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五)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六)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

(七)机构自行终止的事由;

(八)章程修改程序。

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后,对申请人提交的申办材料项目齐全、经核对符合设置标准的,工作人员可以当场或在7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对材料不全或经核对不符合设置标准的,不予受理,并为申请人出具《补充材料通知书》,要求申请人材料完备后或符合设置标准后再行申请。

第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在3个月内组织专业小组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意见,对符合办学条件的予以审批,并颁发《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副本。举办者凭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取得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资格后,凭登记证书到同级物价、税务、质监等部门分别办理收费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刻制印章、开立银行帐户。

对经审查评估达不到申办条件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出具《不予批准决定书》,并告知申请人不予批准原因。

第十九条 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由劳动保障行政审批机关统一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分立、合并,应当在进行财务清算后,由机构理事会或董事会报审批机关批准。

申请分立、合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答复。

第二十一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举办者的变更,须由举办者提出,在进行财务清算后,经机构理事会或董事会同意,报审批机关核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名称、层次、类别的变更,由机构理事会或董事会报审批机关批准。

变更办学地及本条第一款规定之外的其他事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申请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变更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答复。

第二十二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根据机构章程规定要求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批准的;

(二)被吊销办学许可证的;

(三)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的。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按法定顺序予以清偿,并由审批机关收回办学许可证,通知登记机关,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有变更事项或者停办的,应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后30日内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第四章 管理、服务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定期评估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和培训质量。对评估不合格的培训机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责令停止招生。

第二十五条 培训机构实行年度检查及年度报表制度。经年检,培训机构在1年内未开展培训活动的,视为停办。不接受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取消办学资格。

第二十六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依法建立的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及招生简章、广告,应报审批机关备案。备案具体内容为:

(一)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选用的教材;

(二)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招生简章和广告;

(三)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决定和向社会公布的与其办学水平和培训质量有关的材料、财务状况等。

第二十七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对受培训者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应报物价主管部门备案和公示,不得违规收费。

第二十八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遇有下列情况须退还学员费用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一)由于培训机构原因造成的培训班未能如期举办或因培训机构欺骗性宣传而引起退费的,培训机构应退还全部费用;

(二)由于培训机构原因,培训班中途停办且不能对学员进行妥善安置的,培训机构应退还全部费用;

(三)因学员个人原因而要求退学的,报名费不予退还,培训费和教材资料费按以下规定退还:学员在培训班开学前提出退学的,培训机构应退还全部培训费和教材资料费;总课时进行到一半(含一半)以内时学员要求退学的,培训机构应退还一半的培训费,教材资料费不予退还;总课时超过一半而要求退学的,培训费和教材资料费不予退还。

第二十九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审批和管理相关工作经费,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预算中统筹安排。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并完善服务平台,通过劳动保障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工作制度、审批程序和联络方式。

第三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从事职业培训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在机构名称、培养目标、培训层次、培训形式、培训条件、培训期限、收费标准、证书发放和就业方式等方面存在虚假信息和承诺,以及有其他违反职业培训活动行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及时予以纠正;拒不纠正且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其办学资格。

第三十一条 按照《实施条例》规定,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资人不得取得回报,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办学资格:

(一)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骗取钱财的;

(二)擅自增加收取费用的项目、提高收取费用的标准,情节严重的;

(三)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四)骗取办学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五)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资产管理混乱的;

(六)违反国家税收征管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

(七)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

(八)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九)出资人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

第三十二条 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审批和相关管理活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