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长与人民群众定期对话等项制度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0:21:04   浏览:92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长与人民群众定期对话等项制度的通知

辽宁省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铁政办发[2004] 52 号

关于印发市长与人民群众定期对话等项制度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市政府决定建立市长与人民群众定期对话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和重大事项新闻发布制度。现将这三项制度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四年八月十二日

市长与人民群众定期对话制度



一、市政府每年不定期举行市长、副市长与人民群众对话会。
二、对话的主要内容:关于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大举措;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情况;一个时期人民群众投诉相对集中的热点问题;人民群众对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其他重大问题。
三、涉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对话内容,由有关部门为市长或分管副市长提供详细材料,并设计回答人民群众代表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对话,与市监察局、纠风办、市民投诉中心、广播电台开办的《行风热线》栏目合并举行,四家共同承办;涉及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对话在铁岭电视台举行,由市民投诉中心和铁岭电视台共同承办。
四、对话会举行的具体时间及内容由市政府办公室或市民投诉中心请示市政府领导、协调新闻单位及人民群众代表确定,并提前一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五、参加对话会的人民群众代表由市政府办公室或市民投诉中心根据对话内容确定。
六、对话会举行和新闻单位播出、报道后,由市政府办公室督查室负责对市长的指示和承诺事项进行督查落实,确保对话会的实际效果。


重大事项听证制度


一、市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决定举行听证会,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请市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
二、听证事项:制定和颁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或要求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政府规范性文件;煤气、自来水、供热、用电、有线电视维护费等公用事业收费价格的确定和调整;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价格的确定和调整;设立永久性纪念建筑物;制定和修编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听证的事项和其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三、有关部门或市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负责听证会的组织工作,有关部门或市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要根据听证会内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四、市政府根据听证内容确定有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人民群众代表参加听证。
五、听证会的组织者要将听证会的具体时间、地点,于举行听证会7日前通知参加听证的有关人员,必要时发布公告。
六、听证会主持人由市政府指定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听证会要做详细的笔录。
七、举行听证时,有关部门应当提供有关听证事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并说明理由。
八、听证会组织者要严格执行程序,确保听证过程及听证结果的真实性,听证结果要作为市政府做出有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重大事项新闻发布制度


一、市政府每年不定期举行重大事项新闻发布会。
二、新闻发布的事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市政府有关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市政府为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市政府将要举办的大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发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实情及处理情况;国有企业转制出售、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标、城市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等事项;其他重大事项。
三、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研究上述事项,根据需要邀请新闻记者参加,并根据具体情况公开报道,新闻稿件根据重要程度分别由秘书长、常务副市长或市长审定。
四、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由市政府指定,重要内容的新闻发布会由秘书长、副市长或市长主持。
五、新闻发布会的发布内容由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并根据重要程度分别报秘书长、常务副市长或市长批准。
六、新闻发布会地点的确定、新闻单位的邀请、有关材料的准 备和发布等,由市政府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负责。
七、新闻单位形成的报道稿件由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把关后送市政府有关领导签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由于受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我国公民本身对诉讼就有一种“厌诉”情结,公民心中总是认为官官相护,诉讼是很难带来公正的,在民众心中,“民告官”的胜诉几率很微小,所以,不到千钧一发的时刻,广大民众是不会选择与行政机关撕破脸皮,对簿公堂的。行政相对人对法官的不信任,对诉讼结果的不信任,严重打击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诉讼的积极性。而调解与诉讼相比较,则更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因为调解是在法官的主持下,当事人双方平等自愿的协商解决争议和纠纷。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其背后的保障力是国家的强制力,很可能最后的判决并不能真正令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极有可能会导致二次纠纷的发生,使矛盾激化。可是在调解中,通过法官的解释与撮合,促使双方心平气和的平等协商,双方当事人相互谅解各退一步,就可以有效的化解纠纷,这样既不用担心日后行政机关可能会打击报复行政相对人,也可以改变相对人对“官官相护”的看法。

  其实,域外很多的国家和地区早已对行政诉讼的调解制度作了明确规定,有的国家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可以进行调解,但从其法律条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也是允许法官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调解的。在明确规定可以适用调解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虽然对调解的条件和适用原则作了严格的规定,但是这些都并没有影响到调解的广泛运用。域外审判实践中对调解制度的合理运用,对我国未来建立行政诉讼的调解制度有借鉴意义,这些成功可行的立法经验,也催促着我国的立法者早日修改和完善行政诉讼法,尽快解决司法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诉讼的目的就在于,要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要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两个目的不可以有失偏颇,厚此薄彼,要同样重视起来。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适用调解,可以使被告看清自己的哪些行为确实是违法了,并且给了行政主体一个主动纠错的机会,就算是日后当事人双方没有协商成功,可是被告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的行为到底哪里违法了,为什么最后会败诉?这样行政机关也比较容易接受败诉这个结果。相反,如果没有经过调解,法院直接作出的判决有可能会令双方当事人都不服,从而加深了双方当事人的冲突,这对于定分止争是十分不利的。

  现代行政行为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随着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新型行政行为的出现和使用,我们可以看出行政行为正在由传统的强制性、单方面性,向带有更多的平等性、双方性、契约性与合作性的行政行为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使得行政行为在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存在了一种合作与协商的空间。这些新型行政行为使得行政主体享有了一定的处分权,为调解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1990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的行政诉讼法标志着行政诉讼制度的正式建立。立法者以公权力不能自由处分为由排除了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具体体现是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第六十七条第三款规定:“行政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在行政诉讼中设立调解制度,由法院进行主持,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地进行调解,可以促使行政机关放下自己的“官架子”,主动承认、纠正错误或失误,真诚的与相对人进行平等协商,这种平等的对话机会可以使相对人消除怨气,自愿的做出让步,更有利于行政机关对行政事务的长期有效的管理,也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且,由于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所以,双方自动履行的积极性也会高一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民权县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法院报

民政部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象问题的复函

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象问题的复函
民政部


湖南省民政厅:
你厅《关于对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象问题的请示》(豫民农字〔1995〕第12号)收悉。我们意见如下:
一、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应贯彻执行国家体改委、民政部、劳动部《关于城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工的通知》(民办发〔1991〕9号)文件和劳动部、人事部、民政部《关于保持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稳定的通知》(劳部发〔1991〕349号)文件有关规定精神。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象的具体表述,若不提“农村户口”,则可为“农村人口(含乡镇企业职工)”。
以上意见,请向省政府报告。



1995年10月4日